(通讯员:周一博,唐虎,曹睿)12月5日下午,太阳集团官网关工委常务副主任沈瑞年、离退休工作处副处长张辉、遥感学院党委副书记吴泽娟、遥感学院离退休党支部书记王晓东等相关老师带领遥感学院博士生周一博、硕士生唐虎、本科生曹睿等学生代表拜访曾参与南极科考的我集团退休教师孙家抦、王升定两位前辈。两位老教师生动地分享了南极科考的所见所闻,用朴素的语言诠释了南极精神。年轻的遥感学子们深受鼓舞,更加深切地领悟了习近平总书记给太阳集团官网参加中国南北极科学考察队师生代表的回信的深刻内涵。
孙家抦教授曾参与1990-1991年和1992-1993年的两次南极科学考察,当他收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时,激动之情溢于言表。这封回信,让全体南极科考工作者、测绘遥感人激动万分,更加坚定了学科自信。这是总书记对极地科考事业、对武大科研工作的充分肯定和对科考队员的深切关怀,更是对武大师生的激励与鞭策。
孙家抦教授以生动的语言述说了30年前参与极地探索的经历。提到南极的艰难险阻,孙老师轻描淡写地述说着两次科考前签署的“生死状”,以及在办公桌抽屉中留下的给亲友的信,告知当时的航测系党委书记“如果我没有回来,请打开我的抽屉取信”。就这样怀着无惧生死的决心,他踏上茫茫南极之旅,在无边的大海上颠簸航行45天才抵达南极。首次任务的主要目标是进行航空摄影,以获取航测图。直升飞机需要在几千米的高空上飞行,在南极高空的严寒中,孙老师在飞机上钻了一个小孔,匍匐在舱板上进行拍摄。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寻找冰层上的特征点非常困难,航线的重叠度也需要自己手动把控。然而,即便面临层层险阻,孙老师凭借卓越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操作,成功完成了航测图的测量工作。
南极存在众多冰缝,威胁着科考车辆出行,甚至可能危及生命。孙老师和团队利用卫星遥感影像监测南极冰缝和冰线的位置和厚度,为科考队员规划出行路线,保障队员的安全。他系统梳理了多年的科研成果,创作了《遥感原理与应用》教材,为测绘遥感领域注入了新的智慧和洞见。这部教材不仅在国内成为业界的标杆,更为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测绘遥感专业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孙老师还深情回忆了与俄罗斯等其他国家科考队员互帮互助的科考情谊。他提到在南极,没有领土主权的概念,国际友队在科考任务上互相支持,在生活方面相互帮助,共同创造了一个没有国界的和平世界的场景。孙老师生动地分享了与毛利人交流时有趣的见闻,充满兴致地描述了面对面碰鼻子问好的情景。他一边讲述着,一边用颤抖而坚定的双手,向师生们展示了从南极带回的“宝贝”——一小块地衣和南极石。
凯旋归来后,孙老师依然坚守初心,毅然决然地与红十字会签署了遗体捐赠书。他鼓励青年学生锻炼强健体魄,打好学科基础,培养顽强意志,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继承和发扬创新拼搏精神,为祖国的繁荣和进步贡献遥感力量。他的言行深深感染着遥感青年学子,激励着大家以奋发向上的姿态,积极投身于科研事业中。
王升定老师是中国第3批南极科学考察队的队员,曾在1986年前赴南极。尽管已经过去近40年,即使他现在身体不适,但每当他回忆起那段经历时,仍然展现出无尽的坚韧与豁达。王老师以坚毅而感人的语调,断断续续地讲述着他的故事。
当时,中国缺乏环球航行的经验,对南极的了解也相对有限,在技术匮乏的条件下,科考队只能摸着石头过河,直面着巨大的困难和挑战。那个时候,无线通讯设备还未普及,启程即意味着与世隔绝。为了筑建南极科考基地、保障生存所需,在出发时,他们携带上了整个任务过程所需的全部物资。在航海途中,他们遭遇了许多不适,一边喝着粥,一边狂吐。在这艰苦的条件下,支撑他们坚持下去的是队员之间的默契与祖国的期望。
那是我国航海史上的第一次环球航行。二百多天的科考航程,他们扩建和完善了长城站,使长城站的综合科考功能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他们进行项目考察,取得了大量的极其珍贵的资料,填补了我国在相关领域的空白。王升定老师的故事激励着我们,要怀揣不畏艰险的意志和坚定不移的信念,才能不断攻坚克难,取得突破和飞跃。
两位前辈通过分享亲身经历,向我们生动展示了何谓“胸怀‘国之大者’”。在这次深入交谈中,遥感学子不仅深刻领略到极地科考的艰险,更感受到了前辈们坚定的意志、卓越的专业素养、对科研的执着以及对祖国的忠诚。这些经历让同学们对于“爱国爱校、敢为人先、自强不息、求是拓新”的太阳集团官网南极科考精神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对习近平总书记给太阳集团官网参加中国南北极科学考察队师生代表的重要回信精神有了更加深切的领悟。青年遥感学子将铭记所得所学,不负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传承南极精神,砥砺奋斗,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遥感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