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精神大家谈】中国工程院刘先林院士谈学院精神
作者: 时间:2013-11-13 浏览:
【编者按】6月16日,在王之卓教育发展基金成立大会上,我国著名的摄影测量与遥感测绘专家,中国测绘科学研究名誉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先林研究员,回忆了王之卓院士治学、创新、实践、为人的方方面面,话语间流露出遥感后学应该秉承的学院精神。现将将刘先林院士本人讲话录音整理如下。
刘先林院士讲话摘编
一、治学严谨。先生治学严谨、理论严密、系统性强,读者运用书上的公式,编成程序,可以直接算出结果。有一次在巴基斯坦讲摄影测量课,影印王院士的原版教材、援引先生理论进行授课,得到国际公认。
二、注重创新。早在70年代,先生率先提出“全数字化自动测图研究方案”,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堪称“勇士”。1975年先生主持编制出中国最早的航测软件——《航带法区域网平差程序》,成为中国航测生产的主要方法,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对我国的摄影测量发展影响至关重大。
三、指导实践。1963年北京测绘学会航测组举行学术报告会,当时一位年轻的学者和地质学院的周教授,因为王先生文章里的一个公式发生了争论,周先生不是很认同,年轻人说:“周先生你不懂航测”。其实,由于当时的计算能力很弱,公式推算要很实用才便于操作。王先生将其简化为二阶行列式,非常实用。说王先生重实用而不重理论也是有失公允的,60年代的航测学科,全靠王先生的一篇发表在测绘学报上文章来指导。应该说,先生不仅搞理论,也立足实际生产需要。
四、为人谦和。在王先生的带领下,遥感学科的专家学者能够远离“公鸡哲学”,和谐相处、互相支持。我80年代曾来武大做过两次讲学,王先生每天都前来听课。可以说,先生对晚辈和蔼可亲,一视同仁,不论亲疏。
寄语:LIDAR出现之后,有人说摄影测量只能用来检查点云,国内摄影测量一时间被压得有点抬不起头,现在影像处理又有很大进步。摄影测量学科的发扬光大,在座的有责任,要组织院士、团队、优秀的研发企业,打破软件垄断、价格居高不下的局面。王先生的理论在德国影响最大,英国、美国也有很多支持者,对摄影测量学科的向前有很大影响。作为王先生的学生,一定要争气。
简介:刘先林,男,1962年毕业于武汉测绘学院,我国著名的摄影测量与遥感测绘专家,现任中国测绘科学研究名誉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研究员。1963年提出的解析辐射三角测量方法,是写入规范的第一个中国人发明的方法。他带领团队自主创新,每一项成果都成功实现产业化,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为中国的航测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为中国测绘赢得了国际声誉。